[ back ]
從環境科學說起
 

 

 


 


何永成教授

畢業於美國
紐約州立大學
現任香港中文大學
生物化學系及環境科學學系副教授

社會的文化水平,隨著時間,一天一天的改善,環保知識和行動,隨著科學的進步,不斷提高。「環保」和環境科學的關係又如何呢?

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,我們翻閱報章雜誌或觀看電視時,若不刻意追隨娛樂新聞和球壇動向,不難發現「環保」意識隨處皆可見到。「環保」就是保護大自然,維持一個可持續的(sustainable)居住環境。原始時代,要享受大自然翠綠的環境,大可彷效遊牧民族,隨意地流浪到另一處環境生活,留下的就是垃圾。現今美麗的大自然隨著人口膨脹而日漸減少,文明的大城市已變成石屎森林,可見文明帶來不少問題,直接影響生計和健康。
要維持一個可持續的文化和社會,保護周居環境至為重要。做好「環保」要先從教育做起,配合先進科技,人類便可享有持續的環境。環境科學便是從這方面發展,減少大都市的廢物,例如家居垃圾,辦公室的廢紙,用來包裝食物的紙張和器皿等等。這些廢物大都儲存在堆填區,久而久之,隨著人口幾何級數的增長,可用作堆填區的地方不多,環境科學工程便得研究出有效的清理方法和排污工程,例如環保署近日倡議興建排污渠,直透深海,遠離民居;以及減少廢紙和食物器皿。環境科學其中一類的研究,便是製造可腐化(biodegradable)的物料,減少囤積廢物的體積,大家可有留意到,很多快餐店的食物包裝,好幾年前,已改用了薄薄的可腐化紙張。

除了一般日常的垃圾體積需要控制外,用的物料也要改善,使到大自然環境可以利用這些廢物,得以循環再用。正如英述語有云:「somebody's trash is other's treasure」。所以環境科學的另類研究,便是循環再用,減少大自然囤積不能腐化的物料。動植物在大自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他們各有所長,互相依賴,相輔相承,和睦共處。任何一種生物,微小如細菌,偶一受天災人禍,整個大自然的和諧就受到干擾,生命的節奏和旋律失衡,可能導致某種有害生物蓬勃地滋生,影響人的周居環境和健康,平衡的生物共存,有賴生物學家的研究。動植物的生態和演變,反映出自然環境的棲息地;隨著人口增加,牠們的棲息地愈來愈少,所以城市的規劃和設計,就負起了重任。尋求大自然裡生物進化不致受損;同一時間,也設計出一個適合文明社會的發展空間。

日常我們不知不覺地接觸到很多有害物質,例如空氣中的廢氣,帶重金屬的懸浮粒子,食物裡過剩的染色素或一些化學材料,都可引起不適,患病或致癌;這林林總總而且常常聽聞的都市病源,我們都不應該掉以輕心。這些所謂外來的物質,蘊藏著殺機,它們如何滲透入人的身體,如何發揮潛在的殺傷功能,以及人體對它們的防禦及治療的方法,在環境科學裡佔有重要的地位。

大概各位對環境科學已有所認識,知道要涉及「環保」的範疇實在是很廣泛,所需要的知識領域沒有界限。求學問要如金字塔,無論那種學問都要廣博,都要高聳。金字塔有一百四十五公尺,保持了世上最高建築物的紀錄達四百三十年之久,直到十九世紀才被打破。千年古跡經過數千年的侵蝕,已經被削矮了十米,我們的知識卻要隨著時間而得以博大,才可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。

為了配合環境的發展,中文大學六年前成立「環境科學」課程。增添了六位老師負責教育莘莘學子,再加上各系不同專長的師資,本科同學可以集「百家術」於一身,以能貢獻所長,服務社會為己任,尤以「環保」工作為首。同學在這個課程會學到的包括生物、生物化學,化學,地理,電腦,統計及城市設計等等相關科目,使能應用所學。大學亦慷慨撥出千多萬元添置高技術儀器,配合課程需要,近幾屆的畢業同學有五位能赴笈英國有名大學深造,現已學成歸港,投身相關的部門,貢獻社會;部份同學也在輾轉的情況下,任職於政府或私人公司的環保部門。總括而言,畢業同學的出路比純理科的同學為廣泛。

「環保」需要各人的參與,共同合作和研究,解決未來面對種種的環境問題。中文大學更不遺餘力,每年也邀請海外專家來校講學和研究,務求課程做到最好,使莘莘學子畢業後,得以學以致用。

版權所有,不得翻印及轉載 -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 < 攀登 > 編輯委員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