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back ]
何謂生命倫理
 
 
邵鵬柱教授
(Prof. P.C. Shaw)
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
帝國學院
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及系主任

生命倫理,按《牛津英文字典》的解釋,是「一個關注由醫學和生物學發展所產生的道德問題的專業」。本世紀以來,隨著醫療技術和生物科技的急速發展,人類已可從多方面干預包括自己的不同生物。利用儀器,我們可以大大延長瀕危者的性命;運用遺傳技術,我們可以將一生物的遺傳因子轉到另一生物去,使後者擁有前者的特質,以增加糧食藥物產量和降低成本。近年來,各地的科研人員,正努力為人類的基因組解碼,預計於數年後,便可完成。到時,我們會更明白各種遺傳病的機理和更有可能找到治療的辦法。

另一方面,生命科學和技術的發展,也對社會文化帶來新的衝擊。我們既能大大延長生命;那麼應由誰去決定何時終止生命?日益高昂的醫藥費用,由誰負擔?誰可以有權探測、保存和利用個人遺傳 因子的資料?如何介定帶有異種遺傳因子的生物的自身權利?含外來基因植物在田野的種植和散播,會不會影響自然生態?近幾年來,中外科學家紛紛公布成功將細胞重新發育,製造複製動物。是否會引伸出複製人和複製器官的可能性和潛在的倫理道德混亂?種種問題,皆超越了發明本身而與大眾息息相關。

總結社會現象,並就著個人的專業背景提出一套論據。此外,一些經常與生物科學打交道並和群眾接觸的人士,如醫生、生物製品專利權律師和生物鑑證人員,也常要回應生物科技發展對受眾的影響。至於生物科學研究人員,首要任務在研究開發;發現或發明的影響,已非他們專注的範圈。不過,一個負責任的人。應常關注其工作成果對社會的影響。而社會大眾,是生命科技發展成果的受眾,更應擔任輿論監察的角式,使有關發展符合社會的規範。

香港所應用的生物技術,絕大多數是從外國引進的。因此,這些技術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,往往已有例可援。不過,香港也有它的特殊情況。例如,怎樣應用生物科技解決香港的環境問題?何謂死亡及如何處理安樂死和中國文化的衝突?如何引進和規範生物科技在香 港的發展?在大學和中學從事生命科學教育的人士,要對生命科學進展所帶來的影響有一定的了解,才能帶引學生討論有關問題。為此,中文大學理學院於九八年秋開辦的「分子生物技術學課程」,就設立了「生物技術學與商業及社會的關係」一科,以提高同學對生物科技在商業應用的認識,和介紹它在社會引起的關注。我們希望藉著這個嶄新的嘗試,使學生除了得到最新的生物科技知識外,還能善用所學,服務和發展社會。

版權所有,不得翻印及轉載 -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 < 攀登 > 編輯委員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