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科學家對愛滋病的基礎病理及治療研究方面有明顯突破。在基礎病理上,發覺HIV病毒潛伏期內複製比預期活躍,在治療方面,以提倡所謂混合療法(combination
therapy)對付HIV感染病人。其中以美藉華人何大一(David Ho)醫生最為人所熟悉,他更因此而獲美國時代週刊選為一九九六年風雲人物。本文嘗試簡淺為大家介紹這方面的進展。
愛滋病(AIDS)學術名稱為後天免疫缺陷徵候群(Acquired Immunodeficieny Syndrome)是一種名為HIV的核醣核酸病毒(RNA
virus)感染引起。受感染病人初期沒有任何患病跡象,但逐漸HIV病毒會不斷破壞病人血中淋巴細胞,導致病人兔疫力降低,繼而引發一連串併發症,例如肺炎、卡氏肉瘤、惡性淋巴瘤等。病人最後受折磨而死。病人由最初受感染到愛滋病末期往往持續幾年到十幾年,對社會醫療帶來的負擔及病人身心的損害實無法估計。
據最新資料顯示,全球大約有二仟萬人受HIV感染。雖然同性戀者感染機會稍大,但婦女及兒童受感染的機會有上升趨勢。尤其令人憂慮的是,在非洲及東南亞國家教育及醫療水平相對落後的情況下,HIV感染增長速度驚人。
目前愛滋病仍是無法根治,病人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。近來由於分析技術改進,加深了科學家對HIV病毒基礎病理的認識,糾正了一些以往錯誤的觀念。科學家以前相信HIV病毒有一段很長的潛伏期,此期間病人體內HIV的抗體含量很低,表面看來非常健康,醫生一般建議不需藥物治療。直至幾年前,科學家才證實,HIV感染後的所謂潛伏期內,病毒其實正在靜悄悄地進行大量複製及感染其他健康淋巴細胞。因此,量度血液中HIV
RNA的複製活動才能有效反映病毒破壞程度。科學家相信,如果能在這段複製活躍期間用藥物抑制HIV蔓延,應能更有效治療愛滋病。
據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(NIH)最近發表HIV感染報告書初稿指 出,目前有效抑制HIV複製的藥物主要有兩類。第一類是阻止HIV
病毒進行逆轉錄而整合到宿主的DNA。稱為抗RNA逆轉錄酵素拮抗藥。此類藥物多為核醣類(Neucleosides)。例如AZT,DDI。另一類是一種抗HIV蛋白酵素(HIV
protease)的藥物。此類藥物對阻止HIV病毒蛋白包裝成活體很重要。科學家近年致力開發此類藥物。Saquinavir是九五年首次被認可醫治愛滋病的此類藥物之一。
以往單一用藥療法存在很多缺點,最重要及棘手的是HIV病毒 複製時突變機會增加(Mutation)容易對藥物的產生抵抗性(Resistance)。混合療法的意念是希望用不同機理的藥物去控制病毒複製。臨床實驗結果看來非常令人鼓舞,初步證實能成功控制
HIV在「潛伏期」的活躍複製。對於病發後期病人,此療法亦可以效減輕病人受併發症折磨的痛苦。雖然這種混合療法目前仍在試驗階段,是否能完全掃除病人體內愛滋病毒仍言之過早,但對愛滋病人來說巳帶來莫大的喜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