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back ]
基因食物的迷思
 

 

 


生長激素基因已被植入不同魚類中令其生長更快

陳竟明教授
(Prof. KM Chan)
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及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,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及環境科學課程副教授。

近月來,綠色和平等一些反對基因食物的人仕,頻頻到超級市場出擊,尋找一些可能含有轉基因成份的食物,在社會上製造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。對未來的事,往往是很難預測,因此恐慌也是不難理解的。例如二仟年數位問題,即使電腦專家也不敢保證會無事發生,難怪引起社會人士憂慮。絕大部份科技人員都十分審慎和認真,祇希望科技帶來社會進步。例如植物學家希望生產不怕某些蟲害的農作物,祇是想減少使用農藥或殺蟲劑,增加產量。在安全及適當的濃度下,使用牛的生長激素於乳牛身上注射,目的也衹想增加牛奶產量。

遺傳工程人員和以往的物種繁殖人員的目標和動機從來也沒有改變,便是想生產更優質品,造福人類,祇是大家所用的方法不同。物種繁殖用的是純種雜交,或保留純種品系,若優質品種不育,可插枝接嫁;遺傳工程人員卻找出能發揮作用的基因,直接加入要受改良的品種的遺傳物質裡,從而產生新的轉基因品系。由於這些能發揮作用的基因,可以由其他生物體而來,因此一些宗教極端者甚至認為轉易基因乃欲模仿造物者,大概因為能創造新品種系列,無異於造物者。此外無神論者、自然學家,或崇尚大自然保育的人仕,他們即使是相信物競天擇,自然淘汰,亦會擔心轉基因生物會破壞自然法則。這些擔心也是可以理解。漸漸地,全球便產生了一些人反對發展遺傳工程來生產基因改造生物品系。

現在,加拿大的一些省份和在美國大部份地方,都是支持生產基因改造生物品系;而大部份歐洲國家,都是反對者。我個人認為正反雙方均各有道理,因此雙方意見均要聽取,用科學態度去正視這問題,既不應盲目反對轉基因實驗和轉基因食品,但同時也不應對反對者的意見掉以輕心。因為市民和消費者有知的權利,所以應贊成基因食品須加標簽,以顯示食物可能有部份來源自轉基因生物。但標簽須符合科學事實,例如未被証明安全不能寫成可能有害。其實,如果一些食物含有轉基因生物提煉而成的成份,大可不必強加標簽,因為原來轉基因生物個體己不存在,我們祇是利用其生產的某些產物及提煉後的產品而巳,其化學成份與是否來自轉基因生物無關。

據我所知的轉基因生物都是安全的,而且都是在限制的範圍內生長,不可能在自然界繁殖。一些生物體,細如大腸杆菌和酵母菌,大至兔仔和山羊,則被利用來作大規模生產有醫療價值的蛋白質。這些生產都是在限制區域內,不會對大自然構成威脅。其生產和發展研究一直受國家級有關機構和委員會監管。這些生物也從未有過被釋出於大自然而產生問題。雖然如此,在反對者的壓力下,沒有一個國家准許發放轉基因生物於大自然中,以免可能產生一些未知的問題。

至於食物安全問題,理論上任何生物體內都有核酸、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質等生物化學成份。因此加多了一些基因,亦衹是在加些核酸而已,化學成份沒有明顯改變。而所有食品也應受測檢和監管,一切食品如是,基因食品如是,消費者不用過份擔心。我們也知道有擔心一些來自病毒的基因,雖然病毒的複製用或有活性的基因已被除去,根本不能致病,但為免測試麻煩以致成本上漲,許多遺傳工程人員都盡量少用病毒的基因。其實,直至目前為止,我們尚未發現一些含片段病毒基因的轉基因生物是有害的。此外,科學家亦曾將一些轉基因生物直接作實驗投飼給猴子、老鼠等哺乳類動物作食物測試,結果都顯示轉基因生物與對照組的非轉基因生物無異。因此,市民和消費者均毋須恐慌。不過,如果轉基因生物改變了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,則雖然科學家認為無害,也應通過一些測試,以釋公眾疑慮。例如同生長激素有關的,當然應小心測試,証明對人體無害才能推出市場。
我相信科學工作者要多聽取公眾意見、多細心了解公眾的疑慮並多作研究提出証據,而極端環保者亦不宜採取過激行動、也應科學化地看問題,尊重法治,不要帶來公眾不必要的恐慌症,庸人自擾,杞人憂天。這樣,香港的生物科技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,才能真正踏入高科技社會,不致落後於人。
版權所有,不得翻印及轉載 -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 < 攀登 > 編輯委員會